发布时间:2025-08-19 热度:
●“设立会计局”的会计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满足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政府会计工作宏观管理,解决经济生活和会计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一些地方成立了政府主管会计工作专门机构会计局,直到1998年底,管理范围大致包括:会计人员管理、会计制度管理、会计电算化管理、其他会计事务管理等。
设立会计局是深化会计事务管理改革的大胆补偿,有三个好处:
一是随着机构的建立,力量进一步丰富,责任进一步扩大;
二是各级领导更加重视会计工作,提高会计社会地位;
三是能更好地为会计人员服务,为各单位做好会计工作服务。
●“会计委派制”的会计管理模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在朱镕基总理提出“整顿会计工作秩序三章”后,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许多地方开展了以会计人员委派制为主要形式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由于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在1998年和1999年召开的中央纪委全会上,作为反腐倡廉、标本兼治的措施之一,中央纪委正式提出试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8年底,全国共有105个地级区(市)和414个县(市)开展了会计委派制度试点。
实行会计委派制度的具体做法:
一是会计人员与所在单位脱钩,属于同级财政编制,或者单独设立国家和地方会计局实行统一管理;
二是会计人员的工资、补贴、福利由相应的会计主管部门或者会计局发放,各单位向会计主管部门或者会计局提交工资基金;
三是会计主管部门或者会计局直接管理会计人员的人事档案、任免、考核奖惩。
从试点情况看,会计委派制的主要形式有:
一是直接管理形式。
二是任命财务总监的形式。
三是委派主管会计的形式。
四是会计集中制(又称“零户统管”)。
五是乡镇集体企业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命形式。
六是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集中核算管理。
七是企业集团内部由集团(或总公司)向下属企业委派会计人员的形式。
试点会计委派制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一是加强国有资产和财务管理,有效防止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
二是从源头上制止铺张浪费、腐败和官僚主义,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改善;
三是稳定会计队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四是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五是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六是重视会计管理工作,丰富会计管理队伍。
应当肯定的是,建立会计局的探索和试点会计委员会制度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国政府主导会计管理制度的有益尝试。
会计委派制度实施产生的相应问题:
(一)会计主管部门或者会计局与企业、单位的关系变得复杂,可以打击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2)委派的会计人员企业、单位不接受怎么办?
(3)如何评价委派给不同单位的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工资是平均发放还是按劳分配?会不会有“平均主义?、“大锅饭”
(4)如何防止委派会计人员与所在单位“共谋激励”?
(5)什么样的企业采用委派制?所有规模、所有形式的企业单位都派会计人员吗?
(6)我国企业单位众多,需要委派的会计人员队伍非常庞大,会计人员从何而来?如何管理?
(7)会计人员队伍庞大,必然会增加会计人员监管成本,扩大会计管理机构和人员,政府机构庞大。如何解决政府费用?
(8)是只委派会计主管人员,还是全体会计人员委派?
(9)适应会计人员委派制度,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是否需要委派?如果不委派,谁来承担审计费用?
(10)在注册会计师委托审计过程中,纯会计人员失职,甚至给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或业务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谁负责影响的责任?
(11)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否应单独设置?如果不单独设置,如何解决会计预测和决策问题?
(12)被委派会计人员不能忠于职守的,故意为难所在单位或人员的,如何解决所在单位的投诉?
(13)如何解决国家会计人才储备问题?有的企业、单位申请开业,有的企业、单位可以随时申请破产清算。会计人才储备适中?如果储备不足,会影响工作;储备过多会增加成本。当上述问题暂时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时,我们认为最好进一步完善间接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