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4 热度:
作业会计的基本概念
为了正确理解和应用操作会计,需要了解其基本理论知识,即不同于传统成本会计的部分。这一理论由以下基本概念组成。
1.“作业”和“作业成本”的概念。
操作是企业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提供的各种工作程序或工作环节,即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的集合。产品生产过程由操作组成,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表现为操作消耗,即操作成本。企业经营种类繁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有些操作使每个单位的产品受益,与产品量成比例变化;有些操作与产品的材料处理和机械加工无关,与产品产量有关。有些操作与某些产品有关,但与产品产量和批量无关。
2.“操作链”及其相关的“价值链”概念。
在运营管理理念下,企业的运营被视为一系列材料消耗运营、工时消耗运营和制造成本运营三条平等交织的运营链,最终满足客户的需求。
价值链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与服务于客户需求的“运营链”密切相关。根据运营会计的原则,产品消耗运营和运营消耗资源,因此存在以下关系:每个运营消耗一定数量的资源,一定的价值和产出转移到下一个运营,然后逐步转移,直到最后一步向客户提供产品。运营的转移伴随着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是所有运营的集合,也是所有运营的价值集合。因此,也可以说,运营链的形成过程,即价值链的形成过程。
操作形成了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的操作都增加了转移给客户的价值。有些操作可以增加转移给客户的价值,称为增加价值的操作;有些操作不能增加转移给客户的价值,称为不增加价值的操作或浪费操作。企业管理是以运营管理为核心,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运营,尽可能提高运营效率,减少资源消耗。
3.“成本动机”的概念。
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引起成本的操作或因素。成本驱动因素驱动成本,成本按成本驱动因素分配。在操作成本计算中,成本驱动因操作而产生的成本按操作消耗量分配。
4.“作业成本观”的概念。
在运行成本制度下,成本的发生被视为与运行有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消耗表现为运行成本消耗,产品成本由运行成本组成。运行成本计算的基本思路是:产品消耗、运行成本、生产成本应根据产生的原因收集到运行中,计算运行成本,然后根据产品生产消耗的运行将运行成本计入产品成本。根据这一思路,运行成本不仅可以计算产品成本以满足损益计算的要求,还可以计算运行成本以满足运行管理的要求。它比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的成本分解标准更具体,计算的产品成本更准确,对决策更有用。
5.操作、资源与客户的关系。
操作会计将成本视为“增殖操作”和“非增殖操作”的函数,并以“客户价值”作为衡量增殖是否的最高标准。操作会计关注导致成本增加和成本复杂化的因素,揭示产品间接成本分配的不合理和不平衡因素。操作会计的目的是利用具体细致的操作信息,提高增殖操作的效率,避免无效操作。在评价操作时,还应评价资源的实际利用和需要利用的一致性,减少资源的不必要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的效果。在评价指标方面,操作会计除了保留那些有用的财务指标外,还引入了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份额、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等许多非财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