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3 热度: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现代会计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分支。财务会计是外部会计,负责企业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外部信息披露。管理会计是内部会计,负责为企业管理层提供预测、决策、控制、评价等相关信息,促进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在财务会计领域,我们基本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国际惯例的一致性。然而,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银行业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远远落后于财务会计。从目前的管理实践来看,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理解,应用效果尚未得到充分反映,管理会计价值创造的概念仍有待传播。
构建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是实现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方面遵循“统一法人、分级管理”的模式,实行分级会计、分级考核的“块”管理。随着国外银行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管制逐步解除,国内商业银行重组上市步伐的加快,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广泛财务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外资银行的不断涌入和国内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逐步加强,导致银行间对高端客户的竞争日益激烈,“金融脱媒”加剧,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对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模式形成了持续的压力。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资本的流动性正在增加。商业银行特别是上市银行的经营管理应充分考虑如何满足股东的利益要求,资本回报的压力显著增加。
从外部监管的角度来看,为了保持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中国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范围不断扩大,监管力度逐年加强,特别是加强资本充足率监管,形成了对中国银行业扩张速度和发展模式的硬约束。
从财务体系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银行业财务会计标准与国际财务报告标准基本一致,会计越来越标准化和稳定,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任何不良变化都将通过准备直接反映在当前的财务报告中。如果资产质量状况不能持续稳定地保持良好状态,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商业银行价值增长目标的实现。
从激励约束的角度来看,原分行预算和评价模式相对广泛,难以准确衡量产品、部门和客户对银行价值创造的贡献,不利于形成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激励约束和财务资源配置机制。
不能创造价值的商业银行注定要被市场淘汰,不能继续创造价值的商业银行最终会被市场淘汰。商业环境的转变要求中国商业银行转变原有的广泛财务管理模式,运用成熟的现代管理会计方法和工具,将“块”财务管理转变为“块结合”的精细管理模式,规模越大,会计越详细,努力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目前,国际先进银行和中国一些领先的商业银行已经建立或正在探索建立精细的财务管理体系,以实现产品、部门、机构和客户的绩效价值管理。产品、部门等部门的绩效报告不仅是预算评估等内部管理的基础,也是外部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精细的财务管理已成为反映银行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