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01 热度:
扩大国内需求的对策
201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扩大国内需求”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努力通过刺激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因此,培育国内市场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是中国保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措施。
(1)增加人民可支配收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模式,中等收入占多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分配模式。中国可支配收入的缺点是政府、企业和居民对剩余社会生产的分配结构不合理,其次是居民收入之间存在严重的收入分配差距。
政府收入更愿意投资于能在任期内有效推动GDP的投资项目;几乎所有的企业收入都构成了投资和扩大生产能力;由于分配差距较大,占有大量财富的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倾向较低,而大多数消费倾向较高的低收入人群没有消费能力。
因此,我们工作的重点是减少政府的分配,增加居民的分配,即通过西藏致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1960年,为了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池田内阁通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日本实施的结果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实际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6%和11.5%,远远超过计划规定的目标。1967年,日本提前实现了翻倍的目标,实际国民收入翻了一番。到1970年,该计划完成后,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法国和德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其次,重点是缩小贫富差距,有效克服两极分化。在扩大国民收入分配消费比例的基础上,提高按劳分配在按要素分配中的比例,重点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确保收入增长高于平均水平,纠正平均掩盖不平均困境,逐步向全国中产阶级发展。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社会保障在调整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保护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具有很强的效果。一方面,这种效果体现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上,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结果的不公平;另一方面,通过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意外灾害、失业、疾病等因素造成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机会不平等,使社会成员无后顾之忧地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由于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市场化,部分成本转移给公众,而公众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对滞后。这是人们生活明显改善的根本原因之一,但压力增加,也是内需反复拉动的根本原因之一。
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必须加大对社会保障领域的财政投入。美国政府73%的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产品,行政支出只占10%,而中国政府支出只有25.5%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科研。中国需要在社会保障领域投入更多的资金。只有当国家把财政收入用于社会保障时,才能真正称之为取之于民。
2.确保公众共享公共产品的公平性。国家要加大对医疗、教育、住房的投入。
3.减少政府的行政支出,为社会保障节省更多资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仅是为了经济建设,也是为了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它们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的社会影响是历史性的。它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最关键环节。温家宝说: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当然,最重要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相应法律制度的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是对传统发展战略的根本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利益的改变,需要建立新的利益分配秩序,仅靠市场调整是不可能建立的。
其建立首先需要改变政府职能,有效改变绩效观,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者需求,作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明确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消费者考核的权利数量。其次,它还采用了包括法律手段在内的制度建设,以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政策不能取代法律。我们还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一系列以扩大国内需求为中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以便将扩大国内需求纳入法制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3)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目前,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加快,进一步调整城乡关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均衡发展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应该努力解决以下问题。
1.深化制度改革,弱化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异,从国家政治管理制度层面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尽快实现城乡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特别是在就业方面,使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统一户籍,取消城乡户籍差异,取消城乡居民户籍歧视,加快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实现。
2.加大农村投资,调整收入分配模式,以农村建设为投资重点,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资,重点加强农业农田水利设施、农村交通、农民住房等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农业补贴水平。贯彻工业反馈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不断增加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投资,大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3.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高产高效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育和扩大大量工业龙头企业,引导非农产业快速发展。继续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大力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4.提高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在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义务教育支持投入的同时,加强对农民生产技术实用技能知识的培训和指导,重点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加强农村农民工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知识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