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6 热度:
实证研究及其深远影响
在大量的盈余管理研究文献中,它们可以大致分为三类。首先,收入是平稳的。对平稳收入的研究侧重于减少不同时期利润的起伏,主要目的是促进未来利润的预测,降低市场风险。第二,基于合同的观点(contracting view)盈余管理。研究发现,有些合同是基于会计数据的,而其他合同则与会计信息有隐含的联系。其中,前者显示了合同(explicit contracts),有管理报酬计划、债务协议、税收和控制等。在研究中,通常会发现上述合同影响盈余管理的支持证据。与会计数据间接相关的合同还包括劳动合同、代理竞争和主管变更、审计合同、外资、公司治理制度等。与第一类合同相比,这些合同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要复杂得多。第三,测量方法。
大多数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都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一方面,利润分为操纵和不操纵的部分。一般来说,公司的报告利润由现金流和现金流会计调整组成,后者称为应计部分(accruals)。总体应计部分可进一步分为非主观应计部分(nondiscretionary accruals)和主观应计部分(discretionary accruals)。这里要说明两个概念:非主观应计部分和主观应计部分。其中,非主观应计部分坚持创建应计会计的原始目的,即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使其更准确地反映特定时间点的财务状况和特定时期的财务成果。因此,非主观应计部分是在尊重客观经济现实的前提下,调整现金收付点与交易事项时差不一致的影响。这种调整相对客观,强调尊重客观经济现实,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范围内完成。与非主观应计部分相对应,主观应计部分是企业根据特定的私人利益,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故意安排经济交易和财务报告的故意调整,创造报告利润。这种调整可以利用公认会计原则的灵活性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范围内完成,但也可能超出公认会计原则的框架。在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有四种主要模型和基于它们的改进或衍生模型被广泛用于衡量主观应计部分。这四种模型是希利模型(Healy model)、迪安龙模型(DeAngelo model)、琼斯模型(Jones model)和行业模型(industry model)。这四种模型的核心在于对非主观应计部分的假设或处理。在希利模型和迪安戈模型中,一般认为非主观应计部分在每次调查过程中保持不变,然后通过比较整体应计部分来判断样本在特定时期是否存在主观应计部分。琼斯模型和行业模型释放了非主观应计部分在每次调查过程中保持不变的假设。借助长时间序列或大容量行业配对样本,采用多线性回归等统计工具测量非主观应计部分是一种复杂但更准确的测量模型。
另一方面,解释了盈余管理的各种情况。例如,其中一些被解释为管理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在管理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中,有各种具体的解释,如报酬合同、代理竞争和债务合同。其中一些被解释为政治成本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在政治成本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中,也有各种具体情况,如院外游说、政府控制,甚至劳动谈判。此外,还有其他特殊的解释,如基于股息的盈余管理。以节税为目的的盈余管理、困难企业盈余管理、利用盈余管理进行风险管理、IPO过程盈余管理等。
在过去的20年里,发表了大量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成果。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不仅对会计实践和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其意义主要包括:
1.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应计制会计的理解,在现金流量表的推广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金为王”(cash is king)这个概念在工商行业中非常普遍。为什么现金流量表和“现金为王”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流行,自然有其特定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但也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密切相关。因为,通过研究发现了大量的人为操纵利润行为,会计数据成为了一个数字游戏。研究还发现,利润操纵主要来自于企业管理部门对应计制会计局限性的过度利用,利用了应计制会计的许多漏洞。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将现金收付系统发展为现金流量的基础(cash basis)。
2.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加速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完善和发展,特别是在提高对外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方面。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沟通摩擦是盈余管理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沟通摩擦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客户可能对代理人知道的很多信息知之甚少。要改善这一问题,必须提高对外财务报告的透明度。近年来,公认的会计原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新准则的批准和制定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3.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不仅成为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根据《会计与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年发表的一项统计数据,1979-1986年发表在该杂志上关于“契约”话题的论文、1987-1991、从1992年到1996年,总共分别为28年、25、49篇,占该杂志同期发表论文总数的35%、29%和48%。在这些关于契约话题的论文中,采用实证方法直接研究管理报酬(management compensation)分别有11份契约、4和12篇。由此可见,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本身在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也促进了会计和资本市场、审计、利润预测、行为会计和所得税会计的研究。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也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组织行为与控制、绩效评价与报酬计划、证券市场监管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依据。
会计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各种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结果仍然非常不同。主要原因是:盈余管理实证研究采用不够严格的方法将利润分为操纵和不操纵的部分;大多数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仅限于某一时期或项目;对盈余管理的解释过于狭隘;代理人隐瞒其操纵利润的方法,不利于收集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所需的数据;委托人自愿让代理人隐瞒信息;盈余管理可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引起的。目前,大多数实证研究只关注一个因素,研究结果当然不理想。可以预测,未来的盈余管理研究不仅要进一步解决上述问题,还要特别关注盈余管理对股价和资源配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