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6 热度:
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
在会计学术界,早期盈余管理一般被理解为有目的地干预外部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得一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对于这一定义,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将盈余管理局限于外部报告领域,并将管理会计报告和旨在影响或改变公认会计原则的活动(如游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排除在讨论之外。可能有两个主要原因可以考虑:一是易于讨论。如果盈余管理仅限于外部报告领域,并在当前公认的会计原则和应计制度下讨论“干预”问题,则可以简化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二是1990年以前,会计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对外财务报告。虽然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报酬计划(compensation schemes)部门经理的私人信息是激励内部管理会计报告操纵的潜在因素,但很可能是由于数据罕见,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罕见。在那个阶段,更常见的研究成果是盈余管理技术、应计制下的会计政策、会计选择与股票回报的关系等。难怪戴维森等人在自己的《会计:商业语言》中,专门讨论了“会计戏法”(accounting magic)这个问题给了盈余管理一个更具体、更狭义的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的限制范围内,采取有计划的行动步骤,将报告的利润调整到满意度水平。
2.在这个定义中,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一些私人利益(private gain)。这里提到的获取一些私人利益是与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中立运作(neutral operation)相反的。因为,现代财务报告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中立原则和由此产生的财务报告的不偏不倚。盈余管理本质上偏离了中立原则,导致对外财务报告的偏重和依赖。盈余管理的出发点是局部利益、部分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这无疑会损害公共利益。
3.在定义盈余管理时,它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盈利概念,而是基于会计数据作为信息的观点进行讨论。在这个定义中,盈余管理在会计系统中,经理可以通过公认会计原则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和使用特殊方法(如改变折旧资产的服务年限)来控制利润。但事实上,盈余管理可以存在于外部披露过程的任何环节,也可以采用各种形式。例如,融资决策、投资或生产决策(如确定研发费用和广告费用的百分比、生产线的增减、另一家公司的收购)都会影响企业在一定时期的利润。这些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可以被视为“实际”的盈余管理。
传统上,人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一个与经济收益(有时也称为真实收益)有关的概念。在经济收益观念中,(economic income perspective)其次,一些数据(如经济收入)被盈余管理故意扭曲。除了盈余管理外,经济收入被扭曲并成为会计报告收入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应计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应计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也会导致会计数据与真实收入之间的偏差。当然,经济收入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有意义地定义,这在实际的报告系统中是看不见的。一般来说,经济收入是看不见的。即便如此,在经济收入的观点下,人们仍然应该以看不见的真实收入作为衡量偏差的基准。
我们认为信息观(information perspective)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在信息观下,利润只是许多用于决策和判断的信号之一。信息观意味着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内容”(information content)这个统计特征。盈余管理的信息观也假设公司经理有私人信息。在既定的委托代理合同下,公司经理不仅可以选择会计程序,还可以根据这个程序做出不同的估计。但在信息观下,人们不需要作为真实价值的盈利概念,与真实收益基准相关的计量偏差也不复存在。数据的真实价值在经济收益观下非常重要,但在信息现在不再是第一属性。
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的深入理解和研究,特别是从经济收益和信息的角度来看,盈余管理应该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概念。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用户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基于会计数据的合同结果,编制财务报告和“结构”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的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