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法的理论及其特点
发布时间:2025-08-05
事项法的理论及其特点
在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使用目的、决策者的特点、决策方法和决策偏好导致会计信息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以财务会计为中心的传统价值会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注重信息可靠性转向管理会计所体现的信息相关性。事项法是从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角度建立的一套会计理论体系,适应了当前的关注和需求。
1. 会计中的“事项”是指与信息用户决策相关的各种活动。事项会计理论是基于事项的会计理论,认为[1]:①不同的用途需要会计提供不同的数据,不可能使通过货币表达的价值信息对所有用户都有用;②虽然财务报表可以满足主要用户的共同需求,但不能忽视用户有自己的特殊用途和特殊信息需求,即用户应使用会计数据预测特定事项(如生产线、销售线等)。并根据预测结果确定决策模式所需的输入信息,因此会计人员数据处理如分配、递延、摊销、汇总程序有时是多余的,只有信息用户才能将决策有用数据转化为所需信息,实现决策模型和效果函数,真正反映“决策有用”和“委托责任”的统一。
2. 事项会计的第一个特点是实时性。借助计算机和无处不在的网络,信息用户可以通过软件和网络将数据传输到会计程序中,实时获取所需的会计信息;其次是多个计量属性。事项法允许信息用户使用多个计量属性来描述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库存,不仅反映年底价值所表示的单一金额,而且同时表示库存的购买和消耗。这一属性对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团队组织管理等问题的研究搁浅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在多个计量属性下,可以提供客户满意度、产品质量、人力资源水平、市场份额等非财务信息指标,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3. 结束语
以价值论为中心的财务会计对历史数据的分类总结和信息记录是管理会计等应用的基础,其可靠性是其活力。然而,当前快速发展的全球一体化需要预测和准备,因此信息的相关性也更为重要。对于企业来说,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相关性更为重要。因此,在理论教学环节,要努力贴近现实,缩短培养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解决毕业生学习与使用差距较大的现实,重建管理会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