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构建政府成本会计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25-09-27
我国构建政府成本会计发展战略
积极将成本会计引入政府,有助于建设中国绩效政府,减少公共资源的浪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我国政府会计尚未完全具备发展成本会计的条件,需要从技术、组织、制度等方面进行改进,为我国引进成本会计奠定基础。建设中国政府成本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成本会计准则。在实施政府成本会计时,中国应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完善的法律环境不仅会使罪犯有机,而且很容易限制中国政府引入成本会计。加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一方面指导政府成本会计改革的实施过程,明确改革范围、改革对象和改革过程,确保改革过程科学、规范、合理、合法,使罪犯无机可乘。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责任和权力也可以以法律形式明确,提高政府活动的有效性。监督部门在监督过程中有法律依据,执法过程有法律依据。
除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外,还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成本会计准则。成本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借鉴海外发达国家制定成本会计准则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与其他会计准则相协调,会计处理原则一致。中国政府成本会计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成本核算原则,包括成本会计目标、适用范围、成本核算目的等;②成本计算方法;③成本分析方法,设计相应的指标来分析成本水平;④成本分配方法应根据不同成本的特点,规定在不同条件下应采用的分配方法;⑤编制统一的成本报表,包括单位成本表、费用明细表等;⑥披露成本信息等。
2. 完善财务记录,确定计量标准。完善政府现有相关财务成本的原始记录,加强包括人、财、物在内的成本核算基础数据管理。真实完善的政府会计制度能够充分有效地反映政府的财务业绩、财务业绩和委托责任。
从企业成本会计中可以发现,准确、真实、完整的成本会计数据是建立完善、有效成本会计的重要基础。为政府成本会计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是收集和核算成本会计数据,积极确认每项资产成本和负债的计量,及时记录这些成本,完善财务记录。
由于政府活动不同于企业活动,两者在成本标准上也有一定的差异。目前,企业的所有产品成本都可以按照明确的标准进行计量,因此政府活动的成本可以按照类似的企业计量标准进行计量。对于那些政府活动所消耗的资产成本、自然资产成本评估、政府活动绩效计量等绩效计量,由于与企业不同,没有明确的基本指标,将制约我国政府成本会计的发展。因此,中国政府应制定一套特殊的测量指标,以满足未来政府成本会计的发展,这也将促进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
3. 引入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政府成本会计的主要基础。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时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政府职能范围尚未明确界定。“政社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政府机构普遍缺乏成本效益和投入产出观念,政府财务管理不讲效益、不讲成本的现象相当严重。这些情况表明,完整的应计会计基础并不适合我国的现实。因此,当我国预算会计的非预算职能部分应引入权责发生制时,应逐步引入,首先采用修订后的权责发生制。随着预算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权责发生制的引入领域应逐步扩大,为建立我国政府会计、全面实施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
我国政府成本会计改革可以在一些单位进行试点,辅助成本会计,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或者直接以权责发生制取代当前的收付实现制。
4. 引入成本会计软件。引入成本会计软件可以满足信息交流,促进数据分析,降低资本成本,加强财务管理,实现预定目标。在企业成本会计中,成本会计软件占据了核心地位,一个好的会计软件可以减少错误,节省成本。因此,政府部门可以开发独立的政府成本会计软件系统,或采用公开招标,直接从事软件开发公司设计开发成本会计软件,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资源,还可以有专人安装软件,随着未来系统的技术升级。
5.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对政府会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转变工作观念,提高工作技能,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使其能够胜任引进成本会计的政府会计工作。在工作观念上,政府成本会计要求政府会计人员重新找到工作重点,认识到降低政府成本的重要性,从过去的关注到现在的关注结果。在工作技能方面,政府成本会计要求政府会计人员提高会计技能,掌握企业成本会计技术,并将在政府部门得到改进和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