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5-04-27
通过对中美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实证描述,认定两者存在巨大差异,然后找出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
中美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差异
美国财务学家梅耶斯(Myers)和马基卢夫(Majluf)1984年,提出了融资优序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内源融资是企业融资的首选,其次是外源融资,债券融资是外源融资的首选,其次是股权融资。然后,纳拉亚南部(Narayanan)其他人也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类似的结论。尽管布楞南部的布楞南部。(Brennal)认为没有融资优势,即企业经理对融资偏好没有不可避免的顺序,但他认为内部融资和借贷优于股票发行融资。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大多数企业在融资决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一融资规律。1965年,美国非金融公司~ 1996年第一季度的资金来源充分证明了梅耶斯的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公司从股市赎回了约6家股市 000亿美元的股票同时在债券市场上增加了1000亿美元对于000亿美元的债券,发行债券已成为美国大多数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股市已成为次要融资渠道。
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反映了不同于梅耶斯的融资优序理论。西南财经大学郭复初教授在他的《财务专论》一书中指出:“根据梅耶斯等人的观点,公司的融资是基于自己的资金→负债→股票的顺序,而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恰恰相反。”他认为,中国上市公司严重依赖外部融资,内部融资的平均比例不超过5%,在公司外部融资中,明显偏好股权融资。
阎达五、黄少安、高晓红等分别在《会计研究》中、《经济研究》和《投资研究》发表论文,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得出基本相同的结论,即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明显。由于非上市公司缺乏股权融资条件,本文的研究范围仅涉及上市公司。
1997年以前,除了在发行新股时进行大量股权融资外,中国上市公司主要通过配股进行。当时,上市公司的配股条件相对容易满足,导致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比例居高不下。
1997年以后,配股受到很大限制,大大降低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但上市公司的配股热情丝毫没有降低,所有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都会尽可能实施配股。2000年,上海143家合格公司中有99家(近70家)%)公司实行配股,剩余30股%有29家公司(20家)%)去年刚刚实施配股的公司只有15家(10家)%)公司三年内未实施配股。据中国证监会统计,1999年至2001年上市公司配股融资相当于新股发行融资50%以上,详见表三。
1999年以来,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热情高涨。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10家公司增发新股,共融资83股.47亿元,但根据一年后的回访和2001年的中报,这10家公司共有20家公司.41亿元未使用,占筹资总额的24亿元.45%。2002年公布拟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62家,拟增发新股444家.3亿股,每股增发10元,总筹资将达到443亿元。目前,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已受到投资者的指责,迫使管理层提高增发门槛。
总之,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体现了与梅耶斯的融资优序理论和西方融资实践完全不同的特点,对股权融资有着强烈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