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责任流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发布时间:2025-10-11
成本责任流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1.理论来源
动态管理理念体现在许多先进的管理模式(如CIMSS)、MBPII、ERP)其中,根据事物的运动规律和自身的发展逻辑,将孤立静止的活动联系起来,将事物之间的联系作为事物运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了组织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被许多先进的管理模式所采用。
企业广泛采用标准成本制、目标成本制和责任成本制。标准成本是提高效率、消除浪费的预期成本,也是企业在正常经营条件下实现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是从企业目标体系中提取和突出成本目标,开展成本管理等管理活动,指导、规划和控制成本发生和成本支出。成本企业绘画和运营成本法是当今世界流行的两种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业绘画本质上是一种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需要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主要重点是帮助企业开发设计新产品,或重新设计原产品,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运行成本法的主要特点是以运行量代替生产工时为成本分摊的基础,是适应先进制造技术生产环境的成本控制方法。标准成本制、目标成本制和责任成本制有一定的共同联系,成本企图为责任成本管理中责任成本的确定和分解提供了新的思路,运行成本法为分担成本和责任中心提供了新的视角。根据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标准成本制、目标成本制和责任成本制,吸收成本企业绘画、运营成本法等最新研究成果,建立适合中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成本责任流理论拓展了责任成本控制理论。它以动态管理的理念,结合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先进的制造技术,努力建立基于信息系统支持的成本控制系统,以满足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其基本出发点是加强人员责任管理,依托信息技术支持,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建立全员、全面、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2.作业单元
操作是指操作单位根据责任从事的生产或业务活动。从成本意义上说,操作是一种活动,是一种投入产出因果关系的实体。换句话说,它是一种消耗资源的活动。操作贯穿于动态操作的全过程,是一个可以量化计算成本的客观基准。操作单位是指企业内部的部门或个人,适合企业的组织机构,是承担企业活动的组织或岗位。它有自己可控制的成本,能够明确承担成本责任。任何操作单位的责任和权利都可以紧密结合。操作单位是从事操作的主体,对应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层次不同。根据功能可分为管理操作单位和生产操作单位。管理操作单位控制单位成本,其操作直接或间接影响生产操作单位的成本。例如,设计部门是一个操作单位,除了控制设计成本外,其设计结果直接影响产品成本。
操作单元的概念不同于责任中心的概念,不一定能够独立核算。例如,采购环节采购劣质材料,价格和采购成本符合采购操作单元的责任成本要求,但在后续生产环节,由于材料质量问题造成成本损失,从采购操作单元到质量事故单元,各操作单元的成本损失是由采购操作单元累计成本责任偏差造成的,即采购操作单元的成本责任未在采购环节完成,随着物流和工作流向下游传递。一旦这种累积责任造成的损失发生,有时采购操作单元负担不起,即无法进行经济核算,只能以其他形式追究其责任,这是操作单元与责任中心的本质区别之一。操作单元是责任成本管理中责任中心概念的扩展,是动态管理概念的体现,是各操作单元之间成本责任流的传递。
3.成本责任
从广义上讲,成本责任是指企业各级经营单位根据其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承担的一定经济责任,与企业的成本、支出和利润有关。狭义的成本责任是指对经营单位承担活动后结果偏离正确性的过失性成本衡量。成本责任与经营单位有关,是分析、评价、评价成本的一组可衡量、可评价的指标集,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目标一致的目标,是经营单位履行责任的正确性标准。例如,企业采购成本总预算是企业活动的目标,材料采购运输成本预算是一种成本责任。
没有保证成本会给企业带来损失,需要由企业整体承担,最终落实到个人。只有企业的每个员工都努力完成自己的责任,避免损失,企业才会有竞争力,这就是企业。成本责任。只有成本责任明确,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正确识别和确定成本责任是实施成本责任流管理的关键之一。科学的成本责任管理体系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可操作性具有重要意义。